Skip to Main Navigation

解决阿根廷的银行失灵问题:近期的发展与问题 (英语)

在国际金融社会最终建立了解决银行失灵问题的核心原则和最低标准之后,阿根廷的经验应该成为确定最佳作法的重要参考。 自从1991年引进了货币可兑换制度以来,特别是作为对1995年“龙舌兰酒”危机(它暴露了当时银行退出框架的缺陷)的反应,阿根廷解决银行失灵问题的政策和程序发生了重要变化。De la Torre 回顾了阿根廷1995年为更有效地解决银行失灵问题 而引进的制度改革,尤其是根据《金融机构法》第35条规定所建立的存款担保方案和解决银行失灵问题的程序框架。 该框架使中央银行能够把倒闭银行的资产和“特许”债务转移到健康的银行,从而只把“残留的”资产负债表提交司法清算程序。对第35条的应用进行的后续改进最终产生了目前的阿根廷作法。作者通过研究阿根廷对最近倒闭的Almafuerte银行的处理,详细考查了这个作法。 作者评估了阿根廷银行失灵解决模式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同时考虑到具体国家的条件和更一般性的概念和关切。他强调了以下问题,即在减少传染风险、限制道德风险和避免不必要的资产价值损失之间的潜在取舍,优先受偿权规则与最低成本标准的影响作用,其它可选择的组织和制度安排的长处和短处,以及法律保障的必要性。最后,他概述了在规则和自由处置之间实现平衡的两种典型方法。这种平衡问题是目前正在进行的、有关可选择的银行退出框架的讨论中普遍涉及的问题。
更多显示

详细


This document is being processed or is not available.